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,中国考生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。长年累月的英语知识熏陶,使得中国考生的词汇量巨大,一开口就能说出上千个美国人既没见过、又没听过的单词;并且一些中国考生对语法掌握的精辟程度,完全可以胜任教外国人TOEFL、GMAT语法之职。但是,一提到口语,无疑就会让很多人倍感痛苦,因为我们的听、说水平体现不出我们学习英语多年的功底,有时甚至连简单、基本的东西都说不明白,更有甚者,怀揣着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,口语蹦出来的,是让外国人丈二摸不着头脑的“Chinglish”,当然,用这样的英文去和老外交流,也只会贻笑大方了。其实,口语取得突破并不是那么困难,关键在于掌握方法。若把握住其中真谛,你就能够随心所欲地过一把做“native speaker”的瘾了。
一、语音语调很重要
朗阁海外考试研究中心通过研究表明,很多考生喜欢在单个单词的读音上纠缠不休,他们总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标准的英式或者美式英语,因此他们总是努力地去听广播、看英剧或者美剧、听自己喜欢的明星的访谈,尽一切可能去刻意地模仿外国人说话的强调。这种努力也是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的,经过长时间的磨练,有些人的发音甚至比本土人还地道。但是,很多考官闭着眼睛一听还是能够分辨出来说话的是中国人,这是因为很多中国考生在说话时,忽略了应该有的节奏。
这里所说的节奏并不仅指说话的速度快慢,还包含了许多平时不被重视的小环节,比如语调的升降、词语的重音、句子在何处停顿。中学的中文语文书中倒是有过断句练习,可几乎所有的英语教科书里都没有类似的章节,也鲜有老师会教学生这一套。所以,大多数人不知道,英语句子也有自己拆分的规则。发言者要么按照中文的思维习惯,随心所欲把句子“大卸八块”;要么练习肺活量,一句话从头连到尾不喘气。于是,中国人听起来清清楚楚的句子,到外国人耳朵里就变成了“不知所云”。
要改变这个习惯也不难。朗阁海外考试研究中心研究表明,只要连续练习几个月,一个英语水平普通的人也能说出漂亮的英语,甚至达到“以假乱真”的程度,和讲母语不分上下。
练习方法很简单:找一段老外的口语音频不停顿地播放。然后你看着文字稿,亦步亦趋地跟着他的节奏读。这时候,充分调动你的耳朵,适应外国人的语音语调,还要像个回声筒似地反映出来。久而久之,当你习惯了老外的节奏,你会发现和外国人对话其实没那么难。当然,此举需要坚持,这个过渡需要一段时间,时间的长短取于自学者的专心程度。练习模仿是件苦差事,常常练得口干舌燥,此时一定要坚持,喝口水继续练。练模仿和烧水是一个道理,今天烧把火,水刚热,就把火撤了,明天又是如此,水永远也烧不开。
二、避免中式表达方式
有些人发音不错,词汇不是问题,对句型的把握也可以,但是开口说英语时仍磕磕绊绊,词不达意,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就是思维不到位。外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。如果对两种不同思想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关系把握不准,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。所以这就导致了很多考生,从小到大说出来的口语,其实都是中式英语,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“Chinglish”。接下来我们就看下中国考生会经常存在误区的表达方式。
常见,也是考生们在讲的时候没有意识的当属“How to say?”了。这是中国为泛滥成灾的中式英语之一了,这决不是地道的英语说法。如果你想表达“该怎么说呢?”不妨使用“What’s the word?”。同样的意义的句子还有“How shall I put it?”。
此外,“我明天有事情要做”,也是中国考生会张口就来不过脑子的一句话之一,通常会表达成“I have something to do tomorrow.”用I have something to do来表示您很忙,这也完全是中国式的说法。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有事情要做,躺在那里睡大觉也是事情。所以您可以说我很忙,脱不开身:I’m tied up. 还有其他的说法: I can't make it at that time. I’d love to, but I can’t, I have to stay at home.
考生会犯这类错误,是因为大环境的问题。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,所以也就人云亦云,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传统的表达方式。现在的社会,其实为考生提供的很多学习地道口语的便利条件,尤其是电影和美剧中的对话,可以让考生学到不少地道的口语。考生可在学习的空闲时间,多看一些生活情境喜剧,在放松精神的同时,也可学到应有的知识.
如何克服口语中的中式英语
大连外语培训相关信息
4月19日
1月6日
1月6日
1月6日
1月6日
1月6日
1月6日
1月6日
1月6日
1月6日